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絆倒人

sheep-57732_1280「絆倒人」這句話,是基督教內對某人行為的嚴厲指責,話中意涵多指:某行為惹人反罪,例如言語不客氣、女性穿著性感、說一些負面話令人頹喪之類。這些告戒並非全錯,而值得我們再思考的是,到底聖經裡,或者耶穌所指的絆倒,是甚麼回事?這層思考之所以重要,因為連耶穌的講論,也會令人跌倒:「凡不因我跌倒的,就有福了。」(馬太福音五29)

「跌倒」和「絆倒」,在原文是相同的字,意思是:使犯罪(破壞道德規範、不信、接受錯誤教導)*。而結合馬太福音五章是「登山寶訓」的場景去思考,我們不難得出一個推論: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,會令人破壞道德規範、不信、接受錯誤教導;有些人會受影響,有些人則不會。耶穌也會絆倒人,有可能嗎﹗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「福音」思考整理

「影響少數,有質量,才能影響世界。」 早上朋友在facebook的留言,令我想起昨日和朋友談及信仰。當我問對方「信主的原因」時,答案仍然毫不意外地與傳福音、見證一樣。這幾年,每次聽到類似主題,我也會細心留意,再加上自身經驗,慢慢察覺到其中有「由不偷快到愉快」的過程,例外不多。過去撰文(〈只此一家的見證〉)批評這種方式和思想內容,與聖經未必相符,不贅言。 近期,建立於對見證的思考上,再看福音的內容,有時也會關注心三福、四律、五色珠(下或稱三四五)等技巧,不難發現它們箇中的弱點,順藤摸瓜,也可以想像所引起的問題: 一、時空的割裂:我們的信仰可以上溯至數千年前,而期間的歷史與這個信仰的面貌不無關係。現今流行的「三四五」佈道法,多數只會提及上帝創世、人犯罪,歷史元素淡化,很容易令人對信仰的理解欠缺一個角度。 二、上帝的變格:「個人的救主」顧名思義就是救個人,這種說法很容易做成「上帝私有化」,令上帝成為解救個人苦難的器物。但按聖經理解,上帝應是整個世界的主,而不是單單個人的拯救。 三、思考的錯位:「三四五」佈道法容易引領別人思考自身苦難的解困,關心對象不是群體,而是利己,出發點與信仰要旨有別。日後或有轉變,但覺得被誤導而離開者,也為數不少。而且,在這種論述之下,聽者自然是想像個人的問題如何在信仰中得到解決,認識上帝、生命的責任自然非首要。 四、道的失落:真理、道這些字都內涵豐富,怎麼可能憑三言兩語解釋?更甚者,曾聽說要在數分鐘內把「福音」講一次。「三四五」這類佈道工具的問題,就是把聖經內容過於簡化;使用者很容易就成為了推銷員,福音就是一種產品。 以上幾點,相信大家可以看出相疊之處,但都離不開對於信仰的思考和認識。這也是我幾年裡一直難於啟齒的困境:我不知道怎樣傳福音。如果既解決以上一堆問題,又不至於長篇大論;我不是怕別人不信,而是怕自己說個沒完沒了,不著邊際。裹足不前一段日子,近期覺得應嘗試走出這個困局,所以嘗試花點時間整理,我腦裡的「福音」—— 引子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,上帝創造了世界,仿如一個精密的儀器能夠運行自如,變化萬千。上帝看這個創造完美,但未圓滿,因為它仍在運行。作為其中一份子的人類,被上帝賜予自由意志,還有管理大地的責任。可惜,作為人類最初一對的亞當夏娃犯罪,使這個完美創造摻雜崩解危機。(創世記一至三章) 上帝阻止事情惡化(創世記三章),但並未收回「自由意志」和「管家職份」的思賜。而人類繼續在地上作惡,最終引來的洪水滅世。(創世記六至八章)上帝愛這個世界,沒有把它推倒重來,又要與這個崩解的危機周旋,於是特別選派了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,一步步扶掖這分別開來、完成「修復世界」任務的子民。上帝在這班子民結集之初(出利民申各卷),就特別教導了修復世界的方法(律法),而如果成事,子民就成為世上、最先體認上帝創造之美的族群,恩賜與責任結連起來。 然而,由士師時代開始,以色列民一直失敗:每位士師都因為子民不守律法而出現、每個王朝(掃羅、大衛、所羅門以降)都有失敗時、族群之間內耗一分為二、繼續犯罪最後被擄、歸回後嚴守律法又失卻律法精義。 上帝終於派了自己的兒子耶穌來,把這個失敗的連鎖中斷。耶穌來,是宣佈由上帝統治、奉行上帝統治的國度快將開展,他傳講、也親身示範一次律法(的精義)。耶穌的死是救贖,也代表上帝統治戰勝邪惡,為他的後世跟隨者樹立了榜樣。而在離世之前,也再次把這個責任交給他的親隨: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、把他的教導延續。 基督信仰的跟隨者,今天就是延續了耶穌的教導,學效他:如何在上帝的帶領下,把世界導回正軌。過程中必有苦難,遵行律法也會招致苦待,但耶穌早就安慰我們,而他也證明了這個方式,即使經歷了死的苦楚仍然可效。 今天,耶穌仍然向每個地上的人發出邀請,一同參與這個創世以來的偉大計劃,並且在各自的時空遵行上帝統治與教導。而耶穌將要回來,與屬祂的人一同邁向這個創造圓滿的狀態。 個人見證 基督徒既為耶穌作見證,說的,是耶穌為愛捨己;為何回顧自身時,普遍成為名成利就的故事?既是基督跟隨者,應該也以耶穌故事為模範,生活中如此實踐(捨己),也如此傳講。舊約以蒙祝福為標記,新約耶穌卻說:「看哪,我的母親,我的弟兄。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,就是我的弟兄、姐妹和母親了。」(馬太福音十二5)因此,我們應該檢視,說見證時指自己境況轉好,暗裡傳遞一個訊息:我從耶穌那裡得到好處;但這並未代表說者跟隨基督信仰。(這不是指說者生命本身,而是訊息的意涵。) 簡言之,個人見證核心主題的思考:上帝的故事,抑或個人因上帝得益的故事。 小結 寫此文,非為提出另一個速效的傳福音方法,甚至乎不為傳福音,而僅是我個人對於信仰第一步理解的整合。我的識見有限,上面內容可能牽涉極多方面、種種學說的討論,甚至有待增補修繕。我認為這是好事,也是「影響少數,有質量,才能影響世界」這句話成為執筆動力的原因。 「有質量」很多時源於對道和真理的省思與實踐,「三四五」甚至現時教內文化,似乎都無法引人達成。我想,今天基督教面臨一個尷尬:到底應以義理說人,還是以利誘人——深思道,捨己遵行,為世界帶來希望是義,個人的解困則是利——要塑造怎樣的基督徒正是教內值得深思之處。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不潔的耶穌

馬太福音接連描述了兩事:完成登山寶訓之後,耶穌先後觸摸並治好痲瘋患者,又在迦百農,遙距治好了百夫長的僕人。 如果置身當時處境,幻想自己是群眾之一,我們除了感受到耶的能力之外,更應該不其然產生一種厭惡。因為環繞著耶穌的,是一班猶太人,在他們的傳統和拉比的教導下,患了痲瘋病的人,就是不潔。而在新譯本亦解釋了「百夫長」是羅馬人,在當時文化也屬不潔。誰觸碰痲瘋患者和外邦人亦會變成不潔,而不潔在聖經的場景裡,往往表示惹來上帝的不悅和責罰。 除了讚美耶穌的能力和憐憫,聖經的文字似乎也在挑戰讀者,今日我們說要學效耶穌的樣式,是否只在:每日感受到上帝的愛和感到喜樂、參加敬拜讚美會、唱聖詩、只想到自己不要犯罪、要得祝福、要努力事奉積聚財寶在天上?耶穌在這裡沒有理會自己不潔與否,而是一心照顧痲瘋患者和百夫長最急切的需要。我們今日的信仰生活又是這樣嗎? 相映成趣的解讀是,在猶太文化裡,痲瘋病人和外邦人是被遠離和敵視的對象,自詡為上帝選民的猶太人不會接觸和接納他們。但是耶穌打破傳統的行徑,正好提示:要學效基督、進入上帝國度,就需要對那些我們漠視、憎恨,甚至厭棄的人多點關心。這亦是問今天的教會:我們希望人數增長、擴堂、建立座堂時,這讓人看見耶穌的愛嗎?抑或只見到富麗堂皇的裝潢?曾在某區的豪宅下見到一間大門上了電子鎖的教會;心底不禁問,一個窮人來到時,他能夠看見上帝嗎?而看見那些妓女、露宿者、拾荒者時,我們是心生厭惡,抑或像耶穌主動接觸他們? 主動,更是不易。觀乎今日教會和信徒的普遍行為模式,都喜歡將人拉進教會的場景。每年總有幾次的佈道會、團契少不免的街佈、邀請朋友參加的福音電影,都是將人拉過來的做法。耶穌在聖經裡卻示範,他是親身去尋找需要幫助的人,正如他聽到百夫長的僕人癱瘓時,是說「我去醫治他。」還有繞路至格拉森找被鬼附的人、與井旁婦人對話,每一件都顯示,耶穌在尋找。 自覺每一步都是挑戰:由放棄個人(聖潔)的享受,至接觸被鄙棄的人,並且要主動尋找。背後更隱藏著信仰與文化的交鋒——現代文化在說「我」——我的權益、我的感受、我的自由、我的選擇、我的喜好、我的聖潔、我與主的關係。耶穌表現的信仰卻是和別人息息相關;更甚的是,福音書裡似乎沒有強調過耶穌享受父神的愛,反而總在描述他關心別人。我們信仰的面貌又是如何? 以後要怎樣介紹這個信仰和耶穌——傳福音呢?除了說耶穌沒有犯罪,談談他的不潔,或者也很有趣。當然,甚麼是福音、罪與不潔的思考,又是可以更深研究的話題了。  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《The Hole——堵塞福音的缺口》讀後感

先說一件可怕的事——根據書中描述,我們的世界每三秒有一個兒童,因為貧窮而死於本可預防的疾病;每五秒有一個兒童死於飢餓;每十五秒有一個兒童,死於經水傳播的疾病。 如果以上三件事同時發生,即筆者走筆至此,少說也有數條生命流逝了。今日,全球人口已突破七十億,令我們覺得這些數字不真實,甚至質疑這些數據從何而來,有否誇大其事。我甚至能夠肯定,即便有人拿著地圖,指出那些分分秒秒有兒童死去的地方,我們也不會有切膚之痛——對,即使明知某個角落,有血有肉的生命痛苦死去,在我地們眼中終究是地圖上的一點。 因為一切都太遠,與我們沒有關係。縱使我們參加飢饉30,難度就能夠體會餓得沒有氣力挪動身體、沒有專注力、沒有免疫力、不能擁有尊嚴、更沒有對明天的盼望?但書中就有很多例子告訴讀者,原來有一群人正如此與生命搏鬥。 這不禁令我反思,今日基督徒在教會做甚麼、敬拜是甚麼、福音又是甚麼。今日基督徒都矢志傳福音,說要拯救失喪靈魂,但我們可能並未想過,教會圈子以外的人怎樣看基督教,看我們的「傳福音」。老實說,在他們眼中,我們是「信了主就等上天堂的人」,對自己的生命、對世界也沒有負起責任;我聽身邊人說過很多遍。這是因為他們眼被蒙蔽、耳朵發沉,還是因為我們誠如他們所說?無論如何,只要知道別人眼中的我們是「等上天堂的人」(更別說有人指信主是中產的玩意之類),就不難明白為甚麼越來越多人不願意信主。因為我們無力、亦沒有膽量走出世界,將人間太多的黑暗留下給不決志的人,然後指稱他們心硬。 細想之下,被冠以「等上天堂的人」,其實不無道理。身邊的基督徒(包括自己),每個星期到教會崇拜、唱詩歌、參加祈禱會、奮興會、培靈會、讚美會,之後呢?又返回工作崗位,繼續賺錢,尋求自己的成就、人生。這和人家上班後唱k、看電影、打機、看演唱會有甚麼分別嗎? 福音似乎缺乏了震撼人心的能力,問題就在我們專注於建構個人的幸福——我們關心個人靈命、心裡是否平安,但鮮少關注甚麼事情令上帝覺得難過。「令上帝難過的事,也同樣令我難過」,我們有膽量這樣禱告嗎?這可能意味著每次看到別人受苦,便要淚流滿面;也可能代表領受了呼召,服侍貧窮的人;又或者神希望你放棄自己的享受,連原本要買的手袋、電腦、相機也放下,賙濟窮人。 「不要因為你不能甚麼都做,就甚麼也不做。」書裡面這句話,無疑令我沉思。自問沒有多少錢,即使放棄本來已經不多的享受,又救得幾個人?其實,神也沒有要求我們越己所能,反而只希望我們顧念別人罷了。正如書中假設動用了美國教會的奉獻,全球很多貧窮問題都能夠大幅度改善。問題是,當基督徒和教會都專注於自己,不論個人靈命或者本身堂會的發展,就會變得容易忽略身邊人的需要。 我亦細想自己的消費模式。雖然本來就不算揮霍的人,但我真的有需要為潮流、為配襯而買衣服嗎?隨興(或者給自己一個理由啦)用上千幾元(其實有點寒酸,可能有人用幾千元)買衣服,上年的還沒有破爛,為甚麼放棄他們呢?到最終衣物堆積如山,但一想到那些錢只不過買來剎那間嘗試新事物的快感和別人的讚賞,我幾乎覺得自己愧對每一條亦身露體回歸大地的生命。這更加讓我確認一件事,消費(尤其是基督教),不僅是能否負擔的問題,也應該思考憐憫和意義——或者,我願意放棄穿上一件新衫的滿足,就能夠拯救一個人、其至一個家庭的未來。 慎戒。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人為疏忽

信主七年,經常聽到「求就必得著」、「對神有信心」、「神賜福」之類的話;我認為這些並非謊言,但可能需要更多解讀。因為,除了講見證者說以上的話,我見過有基督徒對神失去信心,也憤慨地聲稱受騙、神不施慈愛,當時,他們也會說這些話;落差很大。 如果有牧者說「對神有信心,過聖潔生活,神就會保守你的生活順利」之類的話,那可能是與成功神學同一路的想法。信徒感到受騙,大概也沿此而來。在聖經裡,對神有信心、過聖潔生活、得到神保守,但生活不順利的例子所在多有,甚至連耶穌本人也是如此。 馬太福音八章(路加福音九章)描述,有文士(路加只說「有一人」)希望跟隨耶穌,但耶穌的回應是「狐狸有洞、天空的飛鳥有窩、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聖經還很貼心地,在這章經文前部份,描述耶穌行神蹟奇事,隱隱然告訴讀者那個文士 / 某人希望跟隨耶穌,原因是看見耶穌的大能。耶穌沒有隨口答應,將文士收歸門下,反而將實況「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」相告。耶穌如此反應,難道他不是在說「朋友,唔好淨係睇我咁勁,跟我既話,好艱苦ga,你頂唔頂得順呀?」 每次聽到人說神騙了他、不施慈愛,我總想到新聞報導某宗意外之後,很多時加上一句:當局正深入調查,研究意外是否由人為疏忽所致。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信仰問題

昨晚在館和一位師兄擸手時,無意間提及我在基督教機構工作。對話內容,順理成章,變成基督信仰問答。據師兄說他有幾個朋友在元朗參加主日崇拜,他自己也曾收看「恩雨之聲」,問我是否真有神蹟。我的答案是:有,但不是每件事都發生得如此超自然,否則這個世界就很可怕。之後,他提起另一件在信徒朋友身上發生的神蹟:原本要九成按揭才買樓,最後只有半成也可以買(關於按揭問題,我不太清楚,如有錯漏請有心人多指正);說這是神蹟。對於這件事,我的回應是:我不反對這是神蹟,但這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最核心。 師兄還有其他分享,未能一一記下,但大意是他曾接觸的信徒,和其他神佛的膜拜者沒有太大分別,不過我拜觀音,你拜耶穌罷了。隨後我提出,如果基督教認為守了聖經的教導就得到神祝福,那不如信黃大仙更好。因為黃大仙、觀音不勉強你守甚麼規條,定時有祭品供奉就可以了,不是省時得多嗎? 守了規條就有祝福,據我認識,聖經不是,也不應這樣解讀。因為神不會如此小氣,而且聖經描述,他總是大量、主動接納人的不完美,也願意賜福;救恩不就是最大的福氣嗎?得到救恩之前,我們可能甚麼規條都沒守過。 當我說,基督徒信主,不單為了令生活有更多物質,而為了提升生命質素,好好生活,也關乎內在品格問題時,師兄出乎我意料地接受、肯定這個說法。正如前述,聖經中的教導不是祝福的交換條件;聖經讀者可以透過這些文字認識神、並他的價值觀,認同,然後學效。一邊對答,我腦裡一邊思考其他問題,到底我們平日傳了甚麼福音?這個福音到底有否傳得正確和完備?還是令人誤以為信主就可以事事順利?生命更新而變化,到底是由甚麼變化成甚麼,由窮愁潦倒,變成意氣風發嗎?如果沒有呢?這個神還可信嗎?如果認信之後遭到更多困苦,是否意味這個神不可靠?忽然想起一句話 「他們所棄絕的是現世的教會,不是耶穌基督。」——《真理的尋索》John‧Stott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病中思考

近日問了很多信仰問題,可能不少人會以為我的信仰根基動搖,以致對信仰提出質疑、失去信心。或者,我在挑戰的不是神、福音,而是我對信仰的認知。有些根本問題,如:「甚麼是福音」,可以說簡單到連初信者都不會問。但我相信,每個人都認為簡單的事,說不定仍然有發掘、發問的空間。如果聽了牧師、傳道人所說,就認為足夠,這大概也不是牧者所願。 這幾天病得很重,加上腰傷,幾乎下不了床。在病榻,我仍然思考著那一大堆問題,思考著福音本身、所傳的福音、基督徒本身、基督徒的可能和未信者眼中的基督徒等和項事情間的關係。令我心安定下來的,是這個多月來陪伴著我和同事的詩歌《當感謝》,高低曲折,悠揚跌宕,印象很深。歌詞見下: 當感謝,當感謝, 當感謝,當感謝,上主恩領年復年。(x2) 縱然風雨高浪急,艱難險阻, 主恩常在,主恩常在,要感謝,要感謝。 當感謝,當感謝, 當感謝,當感謝,上主意念高且深。(x2) 縱然世事煩擾,惶恐不安, 主愛浩瀚,主愛浩瀚,要感謝,要感謝。 縱然世事煩擾,縱然世事煩擾, 主愛浩瀚,主愛浩瀚,要感謝,要感謝。 當感謝,當感謝,上主同在未曾離。 當感謝,當感謝,上主同在未曾離。(x2) 縱然心力交瘁親友離散,縱然心力交瘁親友離散, 主仍偕行,主仍偕行,要感謝,要感謝。 感謝我主在清晨,感謝我主在黃昏, 無論午間或深夜,每天數算主恩典。 豐富供應未敢忘,仰望主恩走向前, 生活聖潔聽主話,見證主愛永不變。 歡樂時感謝我主,困難時感謝我主, 無論飽足或痛苦,常常數算主恩典。 多年眷顧未敢忘,有主引領走向前, 謝主宏恩遵主命,與主同行永不停。 跟隨主永不停。啊!永不停。 唱這首歌,最初感到舉步維艱,但唱下去,就發覺歌詞比現今很多流行詩歌深刻。歌詞不單說歡樂滿足時感恩,困難、甚至心力交瘁時也要感恩;「感恩」似乎被側寫成非做不可。為了甚麼事情感恩,可能與很多信仰觀念有關,只是箇中紐帶,我還未能夠說明清楚。但是,有一點我可以描述:如果把福音純粹理解為天堂的入場劵、死後上天堂;信神就會得享福樂,於是信徒為感到「被愛」而感恩,這無疑是把本來有深厚基底的基督教信仰淺陋化。  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關於福音

為甚麼要傳福音?這是近日經常思考的問題。如果我們說是神叫我做的,或者說,基督徒要結果子,我認同,但未至於全盤接受;因為總覺得欠缺一些部份。星期一去了機構的退修日,下午的講題是強化人觀。私下認為,在我們熱心於為主作工,要結果纍纍時,不得不謹記,我們正「傳福音給別『人』。」 對「人」的關懷,是每位基督徒都認同的課題。因此,我想,傳福音時,未信者不是一件有待完成的工作,是有血有肉、會對訊息感到疑惑、有個人堅持、生活背景的人。神把我們置於人群中,亦不是要我們把旁人看作一粒果子,有待我們去「結」。傳福音,可能是我們體恤別人肉身或心靈的苦況,不希望對方受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