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輕小說也可以讀得很認真——秒速One More Time

《秒速五厘米》很動人,我相信不少觀眾首次欣賞之後就熱淚盈眶,或者心中揪然感慨。我自己亦然,很多悲喜的時刻也想起了故事中的場景,特別是淒美的星夜,甚至選曲「One more chance one more time」也是常會哼唱的歌。近期翻看小說文本,更感受到作品中滲人內心的情韻。 小說仍然以動畫的三幕為分界,即櫻花抄、太空人、秒速五厘米。我特意再速看一次動畫,發覺文本與動畫不同之處:在動畫,櫻花抄和太空人是較長的部份,第三幕只有短短十餘分鐘。當然不能以此斷言,短的就不重要,因為動畫中第三幕以插敘、內心讀白凝縮時空,又加上很多場景剪接,還有主題曲,因此絕對是充滿張力和感動。而作者在文本的後記中說: 「小說和電影有著互相補完的部份,也有著與電影意欲傳達之處不太一樣的部份。」 我相信這也是實情,因為動畫裡表達了一種淒美、遺憾的感覺。但是,在小說裡作者花了較多筆墨在第三幕,確實增補電影不太清晰、或者可以再發揮的部份。 留戀與解脫 小說的第三幕加入了大量遠野貴樹大學,及至投身社會後,工作和感情的片段。文本速寫了遠野貴樹與幾任女友的交往,這是在動畫版沒有強調的,而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情感的迷茫。如果透過第二幕太空人裡,澄田的視角所作的描述「不是這裡」(p.86),讀者不難看出貴樹一直以否定式的心態生活。那大概也是一種留戀,苦苦追尋著某個心裡的場景,正如動畫裡曾經出現、貴樹幻想中和明里一起的眺望星空的畫面。 可想而知,這種留戀一直在貴樹心頭蘊釀,甚至到第三任女友水原(即動畫中、戴眼鏡的女生)時。他覺得與她一起很投契和舒服,但他突然為這段感動畫上句號,與他的留戀不無關係。同時間,明里雖然也有懷念過去與貴樹一起的片段,但情況大為不同,按動畫和文本的描述,她最終應是與愛人結婚。 兩人面對相同的失去,但是發展竟然天差地遠,作者藉兩人的信表達了這種差距的因由。故事裡,櫻花抄最後一幕描述兩人見面,之前貴樹寫了一封信,但在月台掉失;明里也寫了一封信,不過這要到第三幕時才補述。這封信就是了解兩人差距的線索。 兩人在櫻花樹下接吻,又在車廂門口話別。如果按文本裡的描述,明里當時雖然沒有將信交給貴樹,但把心裡的想法,最後在車廂門前表達了——今後一定也沒問題的。貴樹卻不然,他寫了信,信吹走了,而他也沒有把信裡的想法,明明白白的說出來。我相信是這種遺憾,一直推動著他在追尋連自己也說不清的幻想終點——「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就算很久以後在某處偶然遇見明里,也能坦然面對的大人。我想和明里約定。我會一直喜歡明里」——或者就是那個美得醉人,使人心痛的夜。 在人生(情感)路上,明里向前走,貴樹卻留了下來。但是,作者很仁慈,在故事的最後一幕,他讓貴樹再次走到櫻花樹下,面前再次有掠過的車廂。如果閱讀「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」的歌詞,便會明白,這甚至可以說是貴樹人生的寫照——不是這裡——在每個生活片段裡追尋烙印在心頭的畫面。我相信那一刻,各種景象在貴樹的心頭重疊,讓他回到過去;而最後他覺得是否明里也沒有所謂,個人認為是一種憬悟;昔日的感情不可能重來,但感情在某個瞬間能夠回到過去,就已經足夠成為解脫。 都市景象 與過去閱讀的一些愛情故事相比,《秒速五厘米》明顯篇幅較短,卻更具張力和感人得多。過去看動畫,我一直留意車站這個都市景象的內容,也認為作者是把握著這個意象。但是,直至閱讀文本,我才明白作者的把握更細緻有力。 車站對現代生活來說,是一個重要的景象,很多悲歡離合的情節在這個空間上映,即使身處不同空間,都能夠勾起讀者的情感和共鳴。文本的可觀之處在於,把車站所代表、現代人的孤獨呈現出來。貴樹在車站月台間奔走的一幕最能突出這種感受。 但不止如此,我閱讀文本之後,認為作者並非把所有情緒收結在車站,甚至不是月台這些有形、實在的空間,而是在於幕門關閉、車廂駛離月台的瞬間。因為明里在那一刻說出了心聲,貴樹在那一刻留下了遺憾;「秒速五厘米」是說櫻花飄落,也是說車門關上、兩人選擇不同而構寫出兩種人生的瞬間。在貴樹心裡,應該一直有櫻花樹,和兩人面前空間分割的時刻。因此,最後一幕才會如此上演。 輕小說愛情故事 對都市人來說,愛情故事並不陌生,歌詞、電視劇、電影、動畫,可以說是鋪天蓋地,但讓人掩卷嘆息,感受淒美的不多(上次是讀時空旅人之妻);萬沒想到這種感受會在讀輕小說時觸發。 這次的閱讀經驗,令我更深思面對輕小說時作品、閱讀和讀者的關係。最初以為解讀結果主要受讀者態度影響,但後來遇到《BMW戰鬥吧﹗麵包人》便思考作品本身的問題。今次的《秒速五厘米》更顯出輕小說自身內容的可能,作者把握了人生、物件的各種速度,而且融鑄於故事之中。這種意像的凝煉讓作品更可觀,而不只是流水作業式的描述;期望將來能閱讀更多如此動人的作品。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輕小說也可以讀得很認真——十年速記

說是十年,其實是個虛數,因為輕小說的定義太多,不一而足,實在無從確認第一本輕小說在甚麼時候閱讀。如果按過去認識的定義:與動漫電玩(ACG)相關的話,中學時候讀的《龍族》應該也可以歸入輕小說的範疇。總而言之,我和輕小說這個類別的作品已經結緣很久了。 這些年間一直很沉迷,我經常可以一日看兩本,到最後因為財殫力痡而停下來。這個興趣也導致我連大學的畢業論文,也自殺式的以它為題目,幸好最後還算合格。回想當時的內容,發覺自己有很多意見沒有深刻推敲的機會,如果有多數倍時間,效果可能更接近當時的想像。然而,即便如此,現在再看還是覺得幼稚,不論選取的方向、內容結構和結論也很差。 完成學業,我仍然看輕小說,近年也看到它的面貌又有了一點改變。 如果按作品年份,我看過的《阿斯蘭戰記》應該算是早期、被公認歸入輕小說類別的作品。它和《羅德島戰記》、《銀河英雄傳說》也是廣為人知的作品。與現在的輕小說比較,這類作品多數有宏大世界觀,《阿斯蘭戰記》就是記述一個空想世界裡,國與國間的戰事;宏大的程度,感覺上有點像《魔戒》。《龍族》則由韓國作者撰寫,同是長篇著作,內容與其他經典大同小異;主角最後與龍對話的情景教人印象深刻。不過硬要分別的話,我覺得它的內容規模已經開始由大轉小:缺少盛大的戰爭場面,集中於主角一行人的冒險。這應該不是那個時候、輕小說的整體面貌;畢竟我這個男生,只鍾情於打打殺殺的內容,以外的都甚少涉獵。 我應該是自《奇諾之旅》開始,就不斷追看輕小說(這部作品我至今還會看,而且也是畢業論文時的主要材料)。同期閱讀的還有「高達」、「.hack」、「魔物獵人」幾個系列。現在看來,這幾套作品的面貌已經與《龍族》、《阿斯蘭戰記》那一類大為不同。《奇諾之旅》是一連串短故事,最長的也只能算是短篇。而另外三套作品雖然也在空想的世界:「高達」和「.hack」是預想的未來,但特徵還算與現實有相近之處,「魔物獵人」則是完完全全的異世界;但三者的規模已經遠遠及不上前述、早期的輕小說鼻祖。其實我當時已隱隱然覺得,輕小說的述事內容會轉入零碎,後來更明顯的商業化也證明了這一點。按記憶,就在「.hack//cell」之後,我開始減少了閱讀,一來因為學業,二來確實有膩的感覺。 再次對閱讀輕小說有濃厚興趣,應該是因為有川浩的「自衛隊三部曲」(鹽之街、空之中、海之底)。這幾部作品感覺像一齣電影,作者說故事的方法也差不多,先是災難的擴大,中段膠著,最後忽然逆轉。由於遠較該時期的其他作品好看得多,所以至今仍印象深刻。 如此比較的原因是,由「自衛隊三部曲」開始,我看了不少由華人創作的輕小說——很多是源於台灣角川的輕小說獎。至此,輕小說已經給我強烈、商業化的味道。有些故事確實不成故事,印象最深刻的是《BMW戰鬥吧﹗麵包人》,其實只是一堆夾七雜八的戰鬥場景,沒有甚麼故事內容。然而,可觀作品還是不少,例如《罌籠葬》、《妖精鄉》、《字之魂》也是頗見功架的作品。 《罌籠葬》故事背景類似中國的仙界,人物塑造(包括封面和插畫)也極富東方氣息。故事架構是一個輪迴,同樣展現了東方思維。這類故事框架在中外不少,但在輕小說裡,當時算是少見的成功作品。 《妖精鄉》故事發生於類似中世紀還想國度,這點從人物塑造與取材應該不難發現。三部份作品中,我認為這是典型、穩打穩紮的幻想故事。與後期的輕小說內容變得流水作業相比,作者明顯經營了一個完整,結局帶點悲涼的故事。 《字之魂》感覺比前兩部更親切,展現了輕小說在題材上創新的特點。故事主要在香港某學校發生,而且成功結合中文字型、字意、書寫等材料;雖然情節發展略為經營不足,但仍算是一則不錯的故事。 以上三者雖然各具優點,具創意和輕鬆筆調,但與早期那種宏大而嚴密的構想、作者細緻描畫的功夫,已經相去甚遠。 較近期看過、正在看的作品,其實也不錯。《雲之彼端‧約定的地方》應該頗為聞名,聞說還有電影版;《角鴞與夜之王》是一個有點恐怖的童話故事,《刀劍神域》正在閱讀但已經覺得不錯。 細心一數,十年過去,自己閱讀的輕小說其實也只有七十餘本,這個量不算多。主要原因,應該是輕小說的一種主要題材是校園類,但偏偏這個類別我不太想接觸。原因是看到書架上一列的《涼宮》系列時,實在沒有動力看流水作業式、沒完沒了的作品。我接觸過的《人類衰退之後》應該也算這一類吧。即使離開文字,這類講述日常瑣事的動畫,我也不太接受。《輕音少女》算是例外,但始終捱不到最後。按照現在的趨勢,應有很多作品會越來越傾向這種系列形式。令人擔心的是,即使篇幅增長,也只得零碎的情節組合起來,無法提出較複雜、包含力強的故事結構。 忽然動手寫個速記,主要因為近期看《刀劍神域》令我再次思索關於輕小說內容解讀的問題。記得畢業論文時曾經結論:對輕小說內容的解析,很大程度取決於讀者的態度。論文中就舉出Gundam Seed為例子,說明有讀者看它只是輕小說,但作者在後記表明了對戰爭、核武的關注。除此之外,即沒有作者證言,故事本身也可以有其蘊藉,例如《奇諾之旅》中不少故事也令人看到現實世界的零碎片段。所以能否讀進故事背後,抑或只滿足於看故事,其實是各取所需。然而,近期越發覺得從讀者角度出發,又或者以社會現象分析的方向看內容,似乎都欠缺了對本文或故事自身的關注。 這樣說的原因是閱讀《刀劍神域》(1-2)時,發覺作者打造了一個空想、卻又真實的世界——大約一萬名玩家,在名為SAO的遊戲中被困,沒有辦法離線,唯一離開的方法是任何一位玩家破關,除此之外的途徑都會令玩家本人死亡。故事中有各式各樣的人物、對於破關的取態、生存策略,而且作者有意無意間,加入了幻想與現實世界的連結,令故事既虛幻又真實。我隱隱現覺得這涉及故事的取材和架構問題。 我的進一步推想是,當作品內容與人生距離太遠,過份欠缺真實感時,很容易就做成內容浮淺的結果。《刀劍神域》和某部份輕小說的分別就在於:它取了現實元素(打電玩),又把死亡牽扯進去,每個角色都得面對真實的死亡;因此各種生命的狀態也得以在虛擬的遊戲空間、讀者眼前呈現。當然,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意為之,因為著跡不多。但頗肯定的是,一個介乎於現實與空想之間的故事背景,為一些情節如:謀殺、勾心鬥角、協作等添上了實際的意義。 另外,說故事的技巧也很重要。某些作品之所以令人覺得是流水作業式的記述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視點、內容的梗概沒有變化。這方面在看《奇諾之旅》時已經察覺,而近期看《刀劍神域03》時,發覺作者雜用第一人稱和第三身視點的手法,令我更在意輕小說在表達方式方面的問題。而且,這幾年間看了不少文學的著作,我更發現細緻的景物刻畫,在輕小說裡是頗為欠奉的。 以上提出的三個問題:對文本的關注、與生命的距離、敘事角度和技巧,我認為是日後閱讀輕小說時,可以多加留意的範疇。雖然說這類別的文字商業味道較濃,但相信作品質素仍然可以靠不同方向的探索而進步。 參考作品: 阿斯蘭戰記1 人類衰退之後(1-2) 自衛隊三部曲(鹽之街、空之中、海之底) 零壹世界與眼鏡視界 BMW戰鬥吧﹗麵包人 妖精鄉 罌籠葬 字之魂 移動大師 龍族第一部(1-12集) 魔物獵人(隊長的資格、英雄的條件、狩獵的追憶、狩獵的守則) 魔物獵人‧魂之繼承者(1-5集) 雲之彼端‧約定的地方 奇諾之旅(1-15集) 艾莉森(1-2) 角鴞與夜之王 Fianl Fantasy XII 劇情小說 Fianl Fantasy XIII Episode Zero-Promise .hack//ANOTHER BIRTH(1-4集) .hack//cell 逆襲的夏亞 鋼彈SEED(1-5集) 鋼彈SEED DESTINY(1-5集) 刀劍神域(01-04)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輕小說也可以讀得很認真–Gundam Seed的部份解讀

朋友說:「小說能讓別人有所啟發,思考一下我們追求的理想國是甚麼一回事。」 這幾年,輕小說越來越普遍,我們甚至能夠在書店找到很多酷似輕小說的作品。關於輕小說,在畢業論文中,我曾提出:如何評價輕小說,閱讀態度是重要因素。我現在嘗試解讀「Gundam Seed」和續篇「Destiny」中阿斯蘭部份內容,借此證明輕小說也可以讀得很認真。 選用「Gundam Seed」和續篇「Destiny」,原因是作品推出近十年,已連載完畢,讀者可以看到故事的來龍去脈。不少讀者都提出這部作品有反戰傾向;而另一方面,又有人因為故事把戰鬥美化,而認為它鼓吹戰爭。但是,我認為故事並非要把讀者推向主戰或反戰,而是不斷問一個問題:「為甚麼戰鬥?」(這可能只是眾多問題之一)如果我們參考「Gundam Seed Destiny (5)」後記中作者後藤リウ的一段話: 「正如前作(即「Gundam Seed」)受到911等多起恐怖事件所觸發、反映當時情勢一般,這一回的「destiny」裡也揭露許多現實生活中可以想見到的情節,像是揭櫫非戰理念的歐普淪為大國附庸,或是執政者利用媒體做政治宣傳、操弄民意等。看見動畫中的情景,總不免使人聯想到當前社會的種種,為此而感到苦澀的,想必不只我一人…… 人的確是耽於安樂的,寫了這套小說以後,我更覺得如此。我發現人除非身陷極度困境,否則幾乎不會警覺,不會自發地檢視周遭的環境,也不會抗拒世界的洪流…… 我衷心期盼,藉由閱讀這部作品,各位能給自己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,讓這世界上多一個警醒的人。」 就更可以肯定作品有這個目的。然而,作者以甚麼手段達成目的? 如果我們曾經接觸過名著如《紅樓夢》、《海賊王》,不難發現古今中外的故事角色名命,都可能暗含角色的性格特徵、命運或作者寄意。而在Gundam Seed 故事裡,作者大抵也運用了這方法。沿此,我想起阿斯蘭‧薩拉和他的座駕「正義」。這個角色是我的最愛。愛他在追逐和平時,總遇到阻攔,被欺騙、被利用,跌跌碰碰;但最終仍帶著疑問,摸索正確路徑,朝和平前進。而他在摸索期間遭遇的挫折和他幾台座駕的轉換(神盾Aegis、正義Justice、救世主Saviour、正義Infinite Justice),正好反映了上面所說、對於「為甚麼戰鬥」的思考。 至於故事情節與座駕名稱,如何構成一段思考,大抵可以從Gundam Seed的故事說起—— 阿斯蘭‧薩拉一直在迷茫和掙扎中找尋正義、正確的路:最初一方面相信、奉行自己父親派屈克‧薩拉的主張,一方面不想再見到媽媽被害——「血色情人節」的情況發生在同胞身上。於是,保護同胞,與聯合軍開戰以武力肅清敵人,成為他的正確選擇。在認定為正確的路上戰鬥,所以,這個時期他的座駕名為「神盾」(Aegis,即宙斯之盾),不無道理——為他人所持、擋在身前開路;也有一種守護的意思。 然而,當阿斯蘭在戰場遇上好友基拉‧大和,保護同胞的信念隨之落入迷惑。一直認定要保護同胞,而敵人就正是同胞兼好友。這種掙扎持續至故事中後段,阿斯蘭痛失戰友尼可,因恨而與好友基拉死戰,最後又因下了殺手而難過。當槍頭指向同胞,阿斯蘭的「神盾」亦在這一戰中因自爆而報銷。他大抵對事情的演進疑團重重;被卡加莉質問時,他無法理直氣壯回答,實際展示了他不知自己是否正確——他矢志守護同胞,但偏偏親手殺害好友。 他的迷惘一直沒有解決,即使回到扎夫特面對父親派屈克,他心底仍然忐忑不安。這種不安穩,完全表現於他奉命殺拉克絲,卻始終沒有下手。而拉克絲的詰問,更刺中阿斯蘭的心事——「阿斯蘭相信甚麼而戰的呢?是你獲得的勳章還是父親的命令?」這亦帶動他下定決心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、去想、去得到結論。」亦正因為有這種追尋,他的座駕就換成「正義」,彷彿暗示對於正義的尋問。 即使換上了新座駕,並不代表阿斯蘭得到答案。最少他面對父親被同僚槍殺,心裡痛苦之餘,其實也對父親最後的恨意不解和惶惑。一路走來,他對正義都沒有絕對把握。他渴望和平,踏上戰場的理由也是為守護他人,但哪條路能夠奔向和平?用半核能推動的「正義」來銷毀大型兵器「創世紀」的這一幕,始終沒有告訴讀者。「Gundam Seed」到最後只留下一道問題:「活下去,繼續持問。一個永遠找不出答案的疑問。不斷自問才是活著的象徵,才是答案。——為甚麼會走到這個地方呢……我們的世界……」 阿斯蘭渴望和平,於是加入軍隊,成為士兵,為締造和平而貢獻己力。他被父親利用,最後體察「因為被殺而殺人,又因為殺了人而被殺」。在對父親的主張提出疑問後,他亦提出「要跟甚麼戰鬥」的疑問。故事裡,即使座駕名曰「正義」,並不代表阿斯蘭是其化身,他只知道仇殺下去,絕非正確之途。因此,他以阻止父親為己任,用座駕銷毀「創世紀」。然而,故事以「活著才是戰鬥」告終,並沒有告知讀者甚麼才是正義,反而暗示繼續追尋。 「Gundam Seed Destiny」一開始,敘述戰後阿斯蘭在奧布以亞歷士‧迪諾的身份,隱姓埋名,擔任卡嘉莉的護衛。阿斯蘭放棄自己的力量——透過外交而非戰鬥,和卡嘉莉一起推動和平,延續了他對和平的追求。但尤利烏斯七號墜落事件中,反叛分子重提派屈克的強硬主張,成為阿斯蘭心中再次掙扎的序幕——「眼看著這麼多性命逝去,又將有更多人的性命被剝奪,而他竟然無能為力,這令他(阿斯蘭)百般煎熬。」 在這種心情驅使下,阿斯蘭最終返回殖民星見杜蘭特。杜蘭特的說辭鏗鏘有力,令阿斯蘭再次考慮:放棄武力、以力量導正世界,到底哪一方的主張正確。他對和平的渴求沒有改變,但開始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,替世界帶來和平。這種思想表露於他與基拉、卡嘉莉見面的一幕。阿斯蘭無法解釋為何杜蘭特安排蜜亞亮相人前,假扮拉克絲以爭取民眾支持;但他始終堅信杜蘭特和自己同樣在追求正義、為世界帶來和平。而正因為他急於令世界得到和平,所以故事裡賦予他新的座駕「救世主」。 得到新座駕,意味阿斯蘭嘗試為世界帶來和平,但海涅戰死和目睹強化人研究所內的慘狀兩件事,激化了阿斯蘭認定地球軍是敵人的思想,而最終,他認定自己是扎夫特軍人,無論如何都應該戰鬥——「只能善盡士兵職責。現在的自己僅僅是『殖民地』——杜蘭特的一把劍,思考或遲延都是不應該做的事。」至此,阿斯蘭已經失去了信念,成為像前作裡被父親操縱的棋子,而且,偏偏在這次轉念之後,作者似乎有意安排他敵不過基拉的「自由」而被擊墜。 至「Gundam Seed Destiny」中後段,阿斯蘭得知好友基拉被飛鳥‧真擊墜,生死未卜;令他再次反思自己所認定的路是否正確。而後來,在被授予新座駕「傳說」時,杜蘭特哀嘆基拉沒有被「正確的運用」,阿斯蘭才發現杜蘭特企圖抹煞人追求夢想的可能。至此,他才了解杜蘭特所提倡的和平——「命運計劃」——以遺傳基因決定人在社會的角色位置。這樣抹煞可能的和平阿斯蘭絕不認同,於是決定出走。雖然在精神上、在尋求「正確」的路上再次失焦,但因他再次回到對正義的追尋,就重新坐上「正義」(Infinite Justice)。 然而,重新坐上「正義」只表示他對這個問題再次展開追尋,因為在與札夫特開戰前,他仍然疑惑:杜蘭特希望實現的,就是沒有紛爭的世界,各人安守本份,是和平。自己一直所渴求的也是和平,但如今偏偏要與實現這個願望的可能為敵。當阿斯蘭等人和札夫特激戰之後,並沒有因勝利而喜悅,反而感到哀傷——「破壞,無止盡的破壞。環顧四周的殘骸,阿斯蘭只覺得不甘心。付出這樣大的代價,人們卻還要繼續戰鬥,仇恨相向。」 故事最終以電視喜劇式的大團圓作結,曾經生死相搏的人,同在慰靈碑前握手、接觸對方。或者,最後的一句描述:「明天,花兒一定會開,既然相互憎恨、廝殺的雙方都能如此刻般化干為玉帛,那麼燎原之火也會有斷絕的一天」,隱隱然透露作者的心意——戰爭終有一天會完結,如果人們追尋和平的心不變。 Gundam Seed的故事至此告終。 細味各個情節,我喜歡阿斯蘭就在於他不像基拉一步步走向「自由」,而是反反覆覆追求著甚麼是正義。和動畫相比,小說文本對他的心念,有更深刻的描寫,很好看。 認真去看派屈克、杜蘭特的主張,其實並非全錯,教人全盤否定。阿斯蘭失去母親,派屈克同樣經歷喪妻之痛,他的主張其實是殖民星大部份人的縮影。對抗入侵祖國的敵人,任誰都會同意。杜蘭特希望創建沒有紛爭世界,人的身份角色以基因作準,各安天命,各盡其職。如果真正實行起來,說不定能夠停止戰爭。就追求和平而言,它們都可以說是「正確」。 阿斯蘭就在這兩者之間搖擺,直至發現它們的問題,才開始靠自己去尋索如何通向和平。有趣的是,每次阿斯蘭展開探索,都會與駕駛「自由」的基拉並肩作戰。這裡可能隱含了作者對於「和平、正義、自由」三者的思考,但本文只嘗試解讀阿斯蘭的部份,暫無法對此作出判斷。而繼起的「Gundam00」也可能是「Gundam Seed」裡問題的答案,這裡可能有更多解讀的空間,留待日後探討。 後記: 時值911十周年,如今以拉登之死暫告一段落。死訊傳出,是否代表世界在邁向和平的路上踏出重要一步,還是,另一幕戲已經在台後密鑼緊鼓,準備上演呢?不得而知,我只被奧巴馬所說的「Justice has been done」攪動思緒:想起了兩年前寫論文時,看過「前作受到911等多起恐怖事件所觸發」這段話;又思索,在走向和平的路上,到底甚麼行動是「正確」、「正義」;又想到阿斯蘭的座駕也叫正義? 「Justice has been done」這個宣言背後的真相是:花了數千人的命來換取一個集團主腦的命。想到「反恐戰」期間的無辜生靈,我無法理解所謂的「Justice」,也分享不到電視中、世界另一邊的喜悅。我只能夠思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