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〈學習在裂縫中生存〉

paving-110215_1280

「生靈的地獄,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;如果真有一個地獄,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,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,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。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,不再受苦痛折磨。對大多數人而言,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:接受地獄,成為它的一部份,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。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,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:在地獄裡頭,尋找並學習辨認甚麼人,以及甚麼東西不是地獄,然後,讓它們繼續存活,給它們空間。」——伊塔羅‧卡爾維諾,《看不見的城市》

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小時候的閱讀

作為文科人,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閱讀,甚至乎,在小學之後就沒有怎樣讀過書。中學時間大部份歲月都耗在打波,打電玩和流連街頭。連教科書都不看,更遑論課外閱讀了。因此,有些朋友以為我向來喜歡閱讀,實在是過份抬舉的誤會。 話雖如此,中學時期我確實曾為了改善一下語文水平,於是囫圇吞棗地看書。像一個面對國勢中衰的皇帝,希望勵精圖治,就能改變皇朝覆亡的命運。當然,最後沒有。這段銳意改革的日子,只留下啃書過後的零散記憶。翻過的幾本書,我連他們的名字可能也沒有記住,直至這幾年間閱讀量積累多了,才記得原來曾經吞進肚裡。這樣的片段其實不多,但時至今日仍影響著我。 讀川端康成時,我不知他是誰(其實現在也不怎樣認識),只覺得《千羽鶴》這書名很有趣,之後還看過幾本,但書名早已忘記。唯一清晰的記憶,就是作者曾經描寫過一個房間:清素、雅緻,房中擺設沒有多餘裝飾,陽光靜靜充滿整個空間。這個片段可以說是我對美的第一次認識:空靈、靜謐、充滿,如此的空間沒有任何事物,但亦再放不進任何事物;彷彿到了「一羽不能加」的境地,即便是輕盈羽毛,也會打破那份神秘。日後當我接觸日本文化時,往往也會用這個經驗來對比,甚至也據此觀察其他事物是否美而空洞。 另一位有印的作者是卡爾維諾,同樣,我當時也不知他是誰,只覺得《不存在的騎士》和《樹上的男爵》書名有趣。讀來,當然半懂不懂,故事大概是看明白了,但背後的深意根本不曾去想——完全不知道閱讀是需要配合思考的。我只記得,騎士所有的生命與光榮全繫於他的身份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我明白甚麼是生存的意義,原來真有一種人會因為失去光榮而死。而那位反抗父親、爬到樹上的男爵,我到現在也很喜歡,因為他反抗,而且成功:不論日常生活、與人交往、壯遊歷險,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樹枝。 中學時閱讀的最恐怖經驗,莫過於《變形記》和《克蘇魯神話》。讀後者時,那種被外星人的冰冷手指探進腦袋,還有牆角滲出黑暗黏糊液體的觸感,當時害我看到一半就渾身發抖,不得不合上書頁,深怕文字間的夢魘會被釋放到現實,如今想起也會背項一寒。而關於《變形記》如何恐怖,最具體的表現就是有時我會和朋友說:「卡夫卡給我的感覺就似很多很多很多的蟲子,淹沒我,在我身上爬行一樣。我可以感覺蟲子的腳像針,在嘎喇嘎喇的爬過。」這噁心感覺可能就是源自故事裡、那個陰鬱的彷間。 也有朋友以為,我看過很多奇幻文學,其實也是錯覺。我喜歡奇幻,只是因為小時候看過一套十二冊的《龍族》。我是從那時起才認識巫師、矮人、精靈和龍。令我最深印象的,始終是洞穴裡嘶嘶的龍鳴,還有不可以與龍對望,否則就會被震懾、被迷惑。這套作品可以說是我閱讀奇幻作品的啟蒙,當時可以一口氣看大半天,不到兩三個星期就讀完了。 我想,當時說得上認識(即曾經聽聞)的作者,應該是張愛玲了。可惜那時只看了一本就沒有讀下去,因為作品一開始就展然某種「黃土地」的氣息,書中出現的人事物彷彿都包裹著一層風沙,年少無知的我不太喜歡,所以啃過就算了。 這些書我幾乎都是硬著頭皮看完的,有些時候更啃得頭昏腦漲。如此暴殄天物的閱讀方式,當然不會為我帶來甚麼實際幫助,所以到最後我的成績也不太理想。不過現在回想,我最懷念的是那時閱讀的感覺:艱澀,而且對故事發展全無把握,彷彿透過文字與主角一起冒險、尋求光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