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ies
Uncategorized

《孟子》讀書會後小記——孟子今讀

sibiel-103570_1280今人讀孟子(甚至其他學說)的意義在於,認識先賢對人的理解;並非要認同他們的方法和結論,因為我們面對的社會或實際狀況既合又離、有同有異,不能直接套用。他們並不是從科學的意義透析「人」,而是從更貼合人平常生活的片段觀察出發。在「孺子入井」的故事,孟子就描述:當人這樣做的時候,證明人的內心存有善端。今天對人性的論述傾向負面和功利,讀書會上更有人提出:「人性本惡」是華人地區的普遍認同,而孟子在上千年以前的觀察,正好是對這種思想的提出疑問。

sibiel-103570_1280「水30升,碳20千克,氨4升,石灰1.5千克,磷800克,鹽250克,硝石100克,硫磺80克,氟7.5克,鐵5克,矽3克,還有其餘15種微量元素。」

昨日下午,當我在讀書會專心聆聽時,其實還未想像到晚上就會就起這段特別的漫畫對白。《鋼之煉金術師》在第一話由主角愛德華提出人的成份,他所想的、人的「組成」早就超出這些。

相信孟子提出「人禽之辨」,他所思的亦是同樣:到底人與物,與動物如何區別?在那個崇尚物質考量,在上位者率獸食人的戰國時代孟子如此思考,或者我們今天面對這個課題時,同樣具有特別意義和價值。

按讀書會時朋友的分享,孟子固然是個狂士,有種指罵天下人的氣慨。不論當時,還是今天,讀者都很容易找到一些內容,彷彿被指摘的就是自己。被他罵成「禽獸」的人大概不會喜歡他,不過他對人的觀察和對心性的討論,今人仍然應該閱讀。

在戰國時代、群雄割據,人和獸的界線其實很模糊,正如今日我們因為很多科學研究、理論和實驗,逐漸忘記人與物質、人與動物的分野。「有同情心就代表人?那只是大腦某分泌物使然的情感」、「靈魂?拿出來讓我看看」、「自私才是人的天性,你看動物不都是這樣嗎?物競天擇嘛。」因為科學實驗,我們不再相信眼所見的世界,我們為人類的獸性找到依據,亦鮮少再談論提升心靈,而只顧享受科技所帶來的種種便利和好處。

今人讀孟子(甚至其他學說)的意義在於,認識先賢對人的理解;並非要認同他們的方法和結論,因為我們面對的社會或實際狀況既合又離、有同有異,不能直接套用。他們並不是從科學的意義透析「人」,而是從更貼合人平常生活的片段觀察出發。在「孺子入井」的故事,孟子就描述:當人這樣做的時候,證明人的內心存有善端。今天對人性的論述傾向負面和功利,讀書會上更有人提出:「人性本惡」是華人地區的普遍認同,而孟子在上千年以前的觀察,正好是對這種思想的提出疑問。

讀書會上有很多邏輯,學術譜系和思想史的討論;這些都十分重要,但我認為對現代心靈的意義不多。又或者說,我們還未走到能攫取那種價值的地步。因為今天,我們(在科學面前)連確認自己是人的能力也沒有吧?這些討論的一個意義,可能在於告訴我們前人已經對心靈作出了很多不同的解析,而且不是用科學就能夠調和理解,甚至凌駕:科學只能思考對象,而不能思考思考本身,而昨日的討論裡,正帶給我後者的感覺:「孺子入井」的故事重點並不在於我為何會救人,而在於揭示如何考察我希望救人的衝動。

另一個提醒我們閱讀前人思考的要點是:接受科學的人,某程度上亦會接受一直向前的歷史觀(即歷史向前推進,新的比舊的好);以科技發展來說,這個認定並無不可。但是,對於歷史事件而言,新和舊、今天和昨天則未必能如此斷言,最少阿寶會告訴我們「人類總是重複相同的錯誤。」不過,正因為今天的我們只著重物質上的考量,而忽略心性的探求,於是鮮少在古人的思考裡,替現實的困境找出路。

讀書會上亦提及兩本作品:《講孟餘話》和《超譯尼采》。經典的意義和力量必需透過當代人演譯才能顯現,雖然《講孟餘話》似乎背離了孟子某些本義,而《超譯尼采》又被指為斷章取義,但我認為從「實權」的角度來看,《講孟餘話》並未真的與原旨背道而馳;《超譯尼采》最少亦令當世重新發掘哲學思考的價值。

有時我認為歷史其實像個鐘擺,不斷在好壞、善惡、正邪之間擺蕩,只差在我們的眼光是否足夠聰明,看出今天與昔日的異同。閱讀《孟子》的有趣思考就是,戰國時的主要思想同樣認為人性中立、「生之謂性」,而「性善」只算勢孤力弱之說,情況不正和今天一樣嗎?我們今天又帶著怎樣的眼光和信念,從甚麼角度透析人和世界?

Leave a comment